坐着“时光机”从2035年来到了节目现场,和大家畅谈未来人类的居住理念。
人类未来的居住模式是怎样的?不少人的想象一定和科幻小说一样,城市是《赛博朋克2077》那样,或者是《黑客帝国》中的机械城那样。
在马清运的畅想中,在未来,每一个人都会变成两个人,一个是“物理人”,另外一个则是我们的“阿凡达”,在元宇宙的世界中过着赛博朋克的生活。
我们的“阿凡达”过着高科技的生活,或许像《盗梦空间》中的造梦师一样,凭借想象力在梦境之中自由地构建空间,又或许像是《黑客帝国》中的架构师一样,用代码建造虚拟的城市……
近年来,马清运也一直在乡村振兴中寻找适合未来人类生存的建筑形式,他和团队在北京市平谷区大华山镇梯子峪村打造了“桃花坞”项目,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建一处田园乌托邦,吸引都市中的人们来体验新兴的农村生活。
在现实中,我们已看到了这种趋势,一方面,一座座新建、改建的乡村建筑让乡村生活焕发出独有的活力;另一方面,建筑师们也在思考怎么样让车水马龙的繁华城市回归自然,让冷冰冰的钢铁丛林变成生机盎然的丛林。
由博埃里建筑规划设计事务所建造的第一座垂直森林,现已全部完工,并迎来了它的第一批住户,项目采用了限价政策,以便让更多人能享受得起美好的生活。
建筑外立面种植了选自当地树种中的404棵乔木,2408平方米的多年生花草和攀援植物,每年将会吸收城市中的二氧化碳,并产生大量氧气。
城市与自然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如何建立城市之间、城市与自然界之间稳定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如何在发展进程中更大程度地让人类的生活回归自然,是未来建筑着重探索的方向。
迫于环境的压力,近年来,有机建筑、自持续建筑、零能源建筑纷纷涌现。保温外墙、外窗遮阳、阻热玻璃、太阳能等节能技术己经被普遍应用于各类建筑中。但光是“零耗能”还不够,能自己产生能源的“产能建筑”也在逐渐进入公众视野。
想象一下,住进一座“产能建筑”,我们不用再为用电用水买单,建筑生产的能源用不完还能卖出去,让房子变成“印钞机”,住上几年就能回本。
这一期《天天向上》还请到了2021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的代表,几位来自中国矿业大学、重庆大学、东南大学的同学,展示了他们设计的几座能赚钱的房子。
来自中国矿业大学的学生设计的房子,集成了光电、光热、地热三种能源形式,打了一个100米深的井,实现了跨季节储能,储存夏天多余的太阳能,居住在这座房子中完全不需要交电费。
来自重庆大学的学生设计的房子,斜面是光伏板,看起来像是玻璃幕墙,晴天是蓝色的,阴天是黑色的,造型美观灵活,还特别设计了阁楼和阳光房,包住了中间的客厅,使得客厅跟外界的热量交换减少,达到了冬暖夏凉的效果。光伏板每天的发电量是正常用电量的2~3倍,多出的电可以回输到国家电网去卖钱。
来自东南大学的学生设计了一个由20个曲面组成的造型奇特的房子,虽然看起来复杂,但只需要一套模板就能在工厂里完成所有部件的预制。房屋白天收集太阳能,晚上收集风能,年产电量至少五万千瓦时,每年光是卖电就能卖出一万多元。
这样能产能的建筑已经有不少了。比如由Snøhetta事务所设计的Brattørkaia能源大楼,它的外立面和屋顶装有3000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板,大楼每天产生的电量,是整栋楼用电量的两倍,多余的电能通过当地的微电网,给周边社区、电力公交、新能源汽车和轮船使用,或是储存起来到冬天再用。
位于科罗拉多州戈尔登的美国国家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实验室,采用了一系列先进的技术来优化建筑的能耗:促进自然冷却和通风的门窗;太阳能风扇有助于释放办公室环境中的热量;数据中心的废热可以被收集起来,并在冬季重新利用,还能输出到园区的另外的地方供别的建筑使用。
“产能建筑”的关键技术有以下几种:在屋面、墙体及社区内采用太阳能光伏与光热技术;在社区内部采用水地源热泵系统和微电网系统;在能源管理方面采用区域分布综合能源智慧管控与运维技术等。
“一人宅”在乡村中,只有两个房间,一个餐厅,一个卧室,吃饭的时候和朋友一起吃,睡觉时和书一起睡。
马清运不希望这个“一人宅”是孤零零的房子,他希望在未来的乡村里,一个又一个“一人宅”能连成一片。
虽然现在的年纪轻的人喜欢独居的多一些,但在未来,无论是从节省能源的角度、居住灵活性的角度,还是从人的情感需求的角度,“群居”都是最佳的解决方案。
在圆桌派第四季中,梁文道也认为,在现代更流行的应该是共居,大家生活在一个共同的空间里,不孤独,但是又不被过分亲密的关系捆绑。
我们从远古时期开始,就是群居动物,各种心理都被打上了群居生活的烙印,一旦孤零零一个人,这种孤独就如同警报,提醒我们回归群体。
谁都无法完全一个人生活,从层出不穷的“抱团养老”的新闻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这一点。
全球的建筑师都在思考共享社区,让更多的陌生人住在一起,并且相互融合,而未来的居住形式,也一定会是这个样子。
柯布西耶的马赛公寓,是对共享居住形式最早的尝试。马赛公寓可以容纳337户人家,有多达23种不同的户型,能够完全满足不同家庭类型的需求,楼内有电梯、服务空间、商店、餐厅、健身房、托儿所、屋顶游泳池等可以共享的空间。
福建土楼是中国历史上共享住宅的典范之一。万科的廉租房万汇土楼公社,则尝试用土楼这种传统建筑形式,建造一个陌生人之间能友好相处的理想王国。万汇土楼公舍内的居室空间虽小,但功能完整,社区设有食堂、商店、图书室、乒乓球室、篮球场、小旅店等,丰富的公共空间,为社区带来特别温馨的人际交往氛围。
今年刚刚获得2022德国DAM建筑奖的项目,也是类似的理念,这一个项目是位于慕尼黑的一个“大城市合作社”(Kooperative Großstadt)。建筑可容纳近100人居住,配备有洗衣房、自助餐厅、图书馆和活动场所,轻质隔墙和门可以由居民自己搭建,使得房间能够准确的通过需求增减或是与邻居共享。
在日本,近些年越发趋近于“无缘社会”,慢慢的变多的人独自一人生活,身边没有亲属和朋友,老年人的“孤独死”现象愈演愈烈,成为非常关注的社会问题。
针对此现象,建筑师西泽立卫设计了“森山邸”(Moriyama House),业主是独居的中年“宅男”森山先生。房屋采用彼此相邻而又各自独立的布局,营造出半共享的居住模式。
西泽立卫构想出由一个个“单元”组成的“集合体”,他以字母A—I的顺序为这些单元编号,比如作为起居空间的“C”单元,作为洗漱间的“D”单元。另外5个单元具有更复杂完整的功能,就像一个独立的小公寓,每个小公寓都有自己的小花园,森山先生可以把这5个迷你小公寓租出去,以维持自己的生活。
当租客们到这里生活、工作之后,这几个立方体一般的小房子就演变为一种新型的社交网络,森山先生也开始愿意走出房间去和租客们交流,他的独居生活就这样被建筑重塑了。
因生活所迫而选择独居的人们,能够最终靠住宅的设计与他人建立一种美好的“弱连接”共生关系,这不正是大家梦想中的“乌托邦”吗?
而更美好的未来,更强大的力量,来源于地球上每一位公民对于美好生活不懈追求的信仰。
欢迎点赞+在看,在评论区留下你对未来居住空间的想象,让我们大家一起见证未来!
《产能型主动建筑让建筑业提前十年碳达峰》(《中国城市能源周刊》,作者:齐琛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