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速器

  • 米6体育:菱电电控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米6体育:菱电电控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菱电电控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 产品描述:菱电电控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 来源:米6体育
  • 时间:2024-04-14 21:12:02
  • 在线订购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汽车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创造出了瞩目的业绩,成为拉动工业经济稳步的增长的重要动力。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统计,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累计完成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2%,产销量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实现两位数较高增长。

  由上表可知公司营业收入的增长主要系公司EMS相关这类的产品收入增长、新能源控制器业务销售大幅度增长和技术服务收入增长所致。报告期内,公司在EMS领域业务大多分布在在商用车市场并大力开拓乘用车市场。商用车市场受宏观经济稳中向好、市场消费需求回暖因素影响,加之各项利好政策的拉动,市场谷底回弹,实现恢复性增长,产销分别完成为403.7万辆和403.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6.8%和22.1%,导致公司商用车市场实现的营业收入较2022年度同比增长41.12%。报告期内,公司实施的客户乘用车化战略取得初步成功,公司EMS产品在乘用车实现批量装车,实现出售的收益3,492.71万元,乘用车产品的批量装车给公司带来了新的业务增长点。上期公司抓住市场机遇,大力拓展高毛利的欧四欧五(ECU散件)业务,导致上期实现收入金额较高;随市场行情变化,报告期内,公司欧四欧五业务的出售的收益一下子就下降。在上述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公司EMS相关这类的产品实现出售的收益82,329.58万元,同比增长29.74%。

  公司自上市以来坚持“产品电动化”的发展的策略,持续在电动化领域投入研发资源,报告期内公司电动化产品开始持续落地,新能源汽车控制器业务实现出售的收益10,254.39万元,同比增长198.43%,电动化产品的批量装车给公司带来了新的收入增长点。同时,报告期公司技术开发收入大幅度增长。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报告期内,公司出售的收益同比增长41.64%。

  2023年,公司出售的收益实现毛利26,493.52万元,较2022年增长3.85%。公司毛利率为26.27%,同比下降9.56个百分比。

  由上表可知,2022年和2023年度公司实现的毛利和毛利率主要来自于与EMS相关的产品营销售卖收入,其中2023年度公司毛利主要来源于商用车市场的ECU及电喷件销售,2022年度公司毛利主要来源于商用车市场的ECU及电喷件销售和高毛利的欧四欧五(ECU散件状态)业务收入。受商用车市场回暖影响,2023年度公司商用车ECU及电喷件(含摩托车)出售的收益大幅增长实现的毛利同比增加5,358.85万元。2022年度,公司抓住市场机遇,积极拓展高毛利的欧四欧五业务,并实现了6,948.32万元的毛利。随着市场行情变化,2023年公司欧四欧五业务快速萎缩,仅实现毛利249.16万元,同比下降96.41%。外加2023年度公司实现突破的ECU乘用车业务和新能源控制器业务市场因竞争激烈、规模偏小导致其产品毛利率偏低,其实现的出售的收益带来的毛利有限。在上述主要因素的影响下,2023年度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1.64%,毛利仅同比增长3.85%,公司出现营业收入大幅度增长并未来带毛利大幅增加的现象。

  公司2023年度毛利率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因素有:1、2022年度公司高毛利率的欧四欧五产品(ECU散件状态)实现的销售收入较多,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较高导致基期可比毛利率偏高;2、2023年度,公司新实现销售收入较多的新能源控制器业务和ECU及电喷件-乘用车业务因为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业务规模偏小导致其实现的毛利率较低。

  公司营业收入大幅增长并未带来公司产品毛利的大幅增加,同时,随着销售规模的增长,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增加、应收资产增加和部分存货出现减值迹象带来的减值增加,叠加公司固定资产增加带来的折旧费用增加,共同导致公司2023年仅实现销售净利润4,913.37万元,同比下降26.70%,扣除非经常损益的销售净利润3,346.26万元,同比下降了17.73%。

  自2021年9月份公司在GDI乘用车混动车取得客户定点后,公司持续投入研发资源在乘用车领域。2023年,公司乘用车产品在理想等客户开始批量装车,公司EMS产品在乘用车市场取得实质性突破。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根据汽车工业协会数据统计,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分别同比增长35.8%和37.9%。公司紧抓汽车电动化的发展机遇,坚持产品电动化的发展战略,积极拓展新能源产品客户。报告期内,公司在乘用车和电动化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公司在乘用车EMS和电动化产品(含VCUGCUMCU等)累计实现出售的收益13,747.10万元,同比增长299.75%。

  2、抓住CNG市场发展机遇,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的双燃料EMS销售大幅度增长。

  自2014年采用单ECU控制两种燃料的两用燃料EMS匹配商用车成功并实现销售以来,公司持续深耕CNG两用燃料EMS市场。公司在技术上解决了改装系统存在的OBD诊断异常、排放难以达标、发动机性能下降等普遍性问题,在国六排放标准的两用燃料汽车市场取得了技术优势,CNG两用燃料EMS成为公司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2023年度,受益于气油价比低企,天然气轻卡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公司CNG两用燃料EMS的ECU销售10.59万块,同比增长85.54%。公司满足国六标准的双燃料EMS销售大幅增长。

  公司自设立以来始终坚持自主研发的技术路径。公司持续研发投入,完善开发流程,提升研发效率,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报告期内,公司投入研发费用(含计提的股份支付费用)16,494.67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6.36%。公司新获得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共19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外观设计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7项;截至2023年末,累计获得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25项(不包括报告期末已过期失效的),其中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34项,外观设计专利22项,软件著作权54项,整体研发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报告期内,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投项目“汽车动力控制系统产业化项目”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公司2022年购买的大陆低压喷油器生产线已经运抵公司并进入安装调试阶段,意味着公司具备了GDI-ECU、MCU/GCU、喷油器的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了公司的生产能力、研发能力和自动化程度,增强了公司核心竞争力。

  汽车动力电控系统行业具有技术壁垒高、产业化周期长的特点,需要研发人员有长期坐冷板凳的思想准备。公司作为自主品牌EMS行业内的国内领军企业,高度重视研发人员的引进、培养,吸引并留住优秀科研人员。为了更好的激励研发人员内在激情,公司在2023年实施了新一期的股权激励计划,本次股权激励计划的激励对象以公司核心技术人员以及其他研发人员为主,本年度再次实施的股权激励计划,强化了公司与员工的利益共享机制,留住和吸引研发人才,充分激发了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活力,增强了公司凝聚力,为公司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厚实的人才支撑。

  自2023年初,特斯拉打响汽车价格战第一枪,各车企陆续跟进,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汽车价格下行的压力不断传导至供应商处。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2024年公司将紧紧围绕强化全员经营意识、聚焦优势主业及持续加强降本增效来开展工作。公司将与各部门签订年度经营工作目标责任书,强化绩效考核,加强全员经营意识,同时分产品线对利润进行考核,通过量化的数据、精细化的管理,激发各业务板块的经营活力。在业务层面,公司将聚集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EMS产品上,利用公司EMS产品优势拓展新能源产品的应用,集中优势资源向大客户和战略客户倾斜,实施大客户战略,提升公司的资源投入产出效率。同时,公司将在保持和提升质量水平的基础上,持续优化采购管理和生产体系管控,提升原材料的采购规模和议价能力,优化存货储备策略,系统性的对公司产品进行技术降本和模块化设计,降低物料成本和制造成本。

  公司提供发动机管理系统、纯电动汽车动力电子控制系统以及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子控制系统、车联网产品T-BOX以及相关的技术开发及标定服务。

  公司提供发动机管理系统、纯电动汽车动力电子控制系统以及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子控制系统三大系列产品以及相关的设计开发及标定服务和汽油车4G版本的T-BOX。公司的发动机管理系统按照使用燃料的不同分为汽油EMS和两用燃料EMS,按照车型与软件平台的不同分为汽车EMS与摩托车EMS;纯电动汽车动力电子控制系统包括VCU、MCU及多合一控制器;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电子控制系统包括EMS、MCU、GCU、VCU、HECU。

  公司的收入主要来自新车型匹配开发阶段的技术服务收入以及新车型匹配开发成功后电控系统的出售的收益。

  整车厂每款新车型均需要电控系统的匹配开发。在国五排放期间,公司尚处于产品推广验证期,因此在新车型的匹配开发阶段,本公司少量收取甚至不收取技术服务费。随着公司技术实力和市场口碑的不断增强,从国六车型开始,本公司在部分车型的匹配开发阶段收取技术服务费。

  报告期内,汽油车电控系统产品是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除了汽油机EMS产品,公司还销售纯电动车VCU、MCU、电机电控二合一、多合一控制器、混合动力汽车EMS和T-BOX等产品。

  公司技术开发服务即为客户新车型提供“标定”服务。车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ECU需要根据事先存入的参数对车辆的动力系统进行控制,因此标定过程是EMS产品能够实现其功能的前提,是EMS产品实现销售之前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本公司EMS的开发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公司首先负责发动机厂商某款发动机电控系统的匹配开发,开发成功后的发动机供应整车厂后,本公司对整车厂的具体车型再进行整车标定;另一种是公司直接对整车厂选用的发动机及整车进行标定。公司技术服务收入的确认时点是公司在完成整个项目标定后向客户出具项目结题报告,待客户进行会签确认后公司确认相关技术服务收入。

  公司产品生产过程中,ECU/VCU/MCU/GCU/T-BOX等相关硬件由公司自主设计、生产和组装,其使用的芯片、电子元器件、功率器件等原材料,由公司向外部供应商采购。生产出ECU等核心部件之后组成成套电控系统所需的配套零部件——各类传感器、电子节气门、点火线圈、喷油器等,由公司向外部供应商采购。2022年公司购买了减压阀生产线,开始生产两用原料EMS系统中的减压阀产品,截至2023年末,公司购买的低压喷油器生产线已进入安装调试阶段,后续公司将自行生产喷油器产品。

  公司根据客户的订单组织生产,整车厂一般当月下达次月的订单,并同时下达未来2个月的预测计划,本公司根据订单量加上需要保持的安全库存量减去已有的库存数来下达本月的采购量和生产量,同时将订单预测计划发给各供应商做好备货计划。

  公司为汽车动力电子控制系统提供商,主营业务包括汽车发动机管理系统、纯电动汽车动力电子控制系统、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子控制系统以及智能网联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根据中国证监会2012年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所属的行业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分类代码:C39)。

  公司EMS主要应用于传统燃油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市场,公司MCUGCUVCUPCU等电动化产品主要应用在纯电动化汽车和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市场。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统计,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累计完成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累计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公司产品应用市场空间巨大。

  汽车电控系统作为影响整车油耗、排放、驾驶性能和动力性能四个方面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其中油耗指标和排放指标为国家强制性要求,达不到规定指标就无法通过型式检验并申请公告,也就无法生产与销售。因此,电控技术的发展一直受到排放标准和油耗标准的决定性影响。

  2016年12月23日颁布的《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即国六排放法规)要求II型实验:实际行驶污染物排放试验(RDE(ReaDriveEmission)测试)于2023年7月1日正式实施。2021年2月20日颁布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GB19578-2021》标准规定燃料消耗量采用WLTC工况进行测定,而之前测试采用NEDC工况,该标准规定新申请型式批准的车型自2021年7月1日起开始执行,对已获得型式批准的车型,自2023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2023年7月28日颁布的《轻型商用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公开征求意见,提出第四阶段轻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测试工况为WLTC工况,单车限值将在三阶段的基础上,降低10%作为四阶段的单车限值要求;企业平均以传统燃油车油耗至少降低15%,结合一定的新能源比例,提出在三阶段的基础上,2026年总体降低21.8%、2030年总体降低37%。

  油耗和排放指标不断趋严的背景下,电控系统正朝着绿色低碳和节能减排的技术发展。随着发动机技术发展逼近极限,燃油车的油耗下降趋缓,政策压力逐步显现。预计未来单独使用内燃机驱动的车辆将越来越难以满足后续的油耗法规要求。油耗标准的不断趋严促使汽车动力从内燃机转向由内燃机与电机的有效组合或纯电机来承担驱动任务,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根据汽车行业协会数据统计,2023年我国插电混合动力汽车产销287.7万辆和280.4万辆,分别同比增长81.2%和84.7%,我国纯电动汽车分别实现产销670.4万辆和668.5万辆,分别同比增长22.6%和24.6%;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迎来爆发式增长。2023年新能源汽车市占率达31.6%,高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意味着我国汽车产品结构由传统内燃机占绝对主要的格局进入诸多技术并存的动力多元化时代。

  面对汽车行业百年未有之变局,公司在保持商用车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坚持客户乘用车化、产品电动化的发展战略,始终坚持研发投入,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含股权激励)16,494.67万元,占据营业收入的比重16.36%。在EMS领域,公司主要竞争对手为博世及其子公司联合电子为代表的外资。报告期内,公司EMS产品在乘用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在理想、江淮等乘用车客户装车落地。后续,公司将持续研发投入提升技术水平和利用灵活快捷的服务以期待在乘用车领域扩大市场份额,打破外资的垄断。在电动化产品领域,公司主要竞争对手为华为、汇川技术(300124)、精进电动、阳光电源(300274)、英博尔、蓝海华腾(300484)等多家国内涉及电驱电控公司。报告期内,公司电动化产品实现出售的收益10,254.39万,同比增长198.43%。未来,公司将持续在电动化领域投入资源,充分利用公司在EMS领域建立的客户优势持续拓展公司电动化产品的应用。

  汽车动力电子控制系统行业属于技术高度密集型行业,EMS技术积累和进步以及产业化的实现需要长期大量的人力及资金的投入。EMS是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中变量最多、难度最大的控制系统,在技术上具高度复杂性。发动机管理系统是多变量、多目标折衷优化、且边界条件多变的控制系统,导致控制程序非常复杂,且其参数之间互相影响,调整某一模块的控制参数往往会影响其他模块的控制参数,大大增加电子控制系统的设计难度。除此之外,系统中的输入参数与输出目标之间缺乏之间的控制逻辑关系,需要建立中间变量来实现控制目标。上述特性造成EMS系统在技术上的困难。同时,EMS作为发动机系统和汽车中的核心部件,是影响汽车四个主要性能指标(油耗、排放、动力性能与驾驶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整车厂对EMS供应商的选择往往非常慎重,一般都希望EMS厂商有类似产品先在别的整车厂大规模使用验证后再采用,采用的时候往往先在一款车型上试用,经大量验证确认没有故障后才在其它车型上大规模推广。

  汽车电控系统属于风险较大的长期投资。EMS的技术壁垒决定了EMS能否研发成功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同时,EMS的技术特点和产业化特点决定了EMS从研发到大规模产业化的周期非常漫长。软件平台、软硬件设计及控制策略积累与调试都需要耗费研发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软件平台需要持续升级满足汽车发动机技术的进步以及油耗不断降低、排放标准越来越严格的强制性法规要求。在产业化阶段,需要对发动机进行基础参数标定,对整车进行排放标定、OBD标定、完成“三高”试验、驾驶性标定,并经工信部型式核准和生态环境部公告后方能生产和销售,整个标定过程需要较长时间。

  较高的技术难度和较长的产业化周期导致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玩家较少。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能够掌握EMS技术与混合动力控制的也仅有德国博世、德国大陆、日本电装、德尔福等少数几家跨国公司。国内市场同样被上述企业所占据,其中博世及其子公司在中国市场处于一家独大的地位。

  在我国,一款机动车的投产上市需要经过工信部和生态环境部两个部门的核准,工信部负责车辆的型式核准,生态环境部则通过制定排放标准和耗能标准、对机动车和发动机及污染物控制装置予以公告核准。电控系统厂家在公告中会体现为ECU、OBD的生产厂商。一旦公告核准就形成法定的供求关系,如更换电控系统厂家,该车型需要重新开发标定,经国家指定的检测机构检测通过后由生态环境部再次公告核准,因此,公告核准锁定了电控系统厂商与整车厂稳定的供应关系。

  汽车电控系统是整车的油耗、排放、驾驶性能和动力性能四个方面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其中油耗指标和排放指标为国家强制性要求,达不到规定指标就无法通过型式检验并申请公告,也就无法生产与销售。因此,排放标准和油耗标准对汽车电控系统的技术发展方向及未来演变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即国六排放法规)要求II型实验:实际行驶污染物排放试验(RDE(ReaDriveEmission)测试)于2023年7月1日正式实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GB19578-2021》标准规定燃料消耗量采用WLTC工况进行测定,而之前测试采用NEDC工况,该标准规定新申请型式批准的车型自2021年7月1日起开始执行,对已获得型式批准的车型,自2023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RDE的引入和WLTC测试工况的更换使得油耗和排放标准不断严格,促使电控系统朝着节能减排方向发展。

  在新能源整车高安全、高性能、低电耗、低成本、小尺寸和轻量化的需求下,电驱动系统朝着多合一高度集成的技术路径发展。“多合一”总成产品通过巧妙设计将电机、电控、减速器等“深度集成”,减少彼此间的连接器、冷却组件、高压线束等部件,故价格、重量、体积上相对结构集成型产品有明显降低。多合一系统从初步结构集成向深度系统集成,由二合一演变成三合一乃至多合一,实现了更多的部件节省和功能复用。多合一系统由于集成度高、轻量化水平提升和降本显著的因素,渗透率不断提升。根据NE时代数据,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三合一及多合一系统累计出货量达到545.4万套,占总配套量的65.5%。驱动系统集成化成为电驱动系统行业发展的方向。

  新能源汽车市场之间的竞争激烈,各主机厂与其供应链都在不断持续提升对产品迭代优化。随着新能源高压车型不断出现和对性价比的追求下,高压、高功率密度成为各部件的发展趋势。对电机而言,持续提高驱动电机转矩/功率密度与效率,提高电机转速,降低电机振动噪声和制造成本,是新能源汽车发展对车用驱动电机的发展要求。

  对电控而言,技术发展趋势为高安全性,高功率密度化以及高压化。由于SiC具有带宽度、高击穿电场强度、高饱和漂移速度和高热导率等优良特性可以满足高温、高功率、高压、高频等多种应用场景。SIC功率半导体器件凭借其优异性能被各大汽车产商所青睐,应用SiC功率器件可以大幅实现电动汽车逆变器和DC-DC转换器驱动系统的小型轻量化,提升效率和增加峰值输出功率;随着800V架构的新能源汽车逐步量产,为满足大电流、高电压的需求,电机控制器的主驱逆变器将不可避免由硅基IGBT替换为SiC-MOS。

  A、EMS是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中变量最多、难度最大的控制系统,在技术上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发动机管理系统是多变量多目标折衷优化且边界条件多变的控制系统,导致控制程序非常复杂,随着国家法规对排放标准的不断提高和油耗的不断降低,EMS需要控制的参数越来越多,每增加一个参数,复杂程度将成倍增加。EMS复杂性不仅体现在输入输出参数多,且参数之间相互影响,调整某一模块的控制参数往往会影响其他模块的控制参数,大大增加设计控制系统的难度;

  EMS复杂性也体现在输入参数和输出控制目标之间缺乏直接的控制逻辑关系,需要建立中间变量来实现控制目标。

  由于道路、自然环境的复杂性以及每个人驾驶习惯不同,车辆在行使过程中振动、颠簸、油污、盐雾、排气腐蚀以及不同极端环境下气温、气压与海拔高度的差异,决定了车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工况种类远比试验阶段要复杂。工况的复杂程度也意味着软件工程师在设计程序时不太可能预见并解决所有工况下的控制策略并选择合适的标定数据,在数百万种设计参数与工况的组合中,若遗留了尚未解决的问题就可能会导致故障。所以EMS本质上是一个需要不断“试错”的技术,需要通过车辆的大规模使用来验证程序设计和控制参数是否存在缺陷。EMS的技术进步是通过大规模产业化应用产生的故障反馈,不断提高软件设计水平和标定数据的恰当性来实现的。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汽车降价的寒气不断传导至供应链上游。基于电驱动产品的定制化特性,集成化降本已成为电驱动市场的主流,能否快速推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低成本产品成为电驱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要求电驱动企业需要具备电驱动集成化设计能力、电力电子设计能力、控制算法持续迭代能力、工程制造能力和极强的成本控制能力来满足电驱动产品的发展趋势。

  公司在汽油N1类EMS领域处于市场领先地位,在M1类交叉乘用车市场取得一定市场份额。公司坚持客户乘用车化的发展战略,报告期内,公司GDI发动机EMS实现了在部分乘用车主机厂的装机销售。公司初步实现了客户向乘用车转型的发展战略,报告期内,公司EMS在主流乘用车市场实现销售3,492.71万元,目前,公司在主要使用GDI发动机的主流乘用车(轿车、SUV)市场份额较小。

  报告期内,公司始终坚持电动化的技术发展路径,在持续不断向GCU/MCU、VCU领域投入大量研发资源的同时,依靠公司现有客户建立的强大销售网络,积极推进公司电动化产品的落地。2023年度,公司电动化产品(含MCUGCUVCUPCU等)实现销售收入10,254.39万元,同比增长198.43%,公司初步实现了产品电动化的发展战略。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汽车产业迎来了全面深刻的百年巨变,产品结构向“绿色低碳、智能网联”转型。一方面,在不断加严的汽车燃料消耗、污染物排放以及碳排放控制法规的背景下,汽车产品结构已经由传统内燃机占绝对主导的格局,进入诸多技术并存的动力多元化时代。《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指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将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958.7万辆和949.5万辆,分别增长35.8%和37.9%,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提升至31.6%,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提前大幅度超额完成2025年的产业发展规划。另一方面,汽车智能网联化技术发展迅速,相关整车企业在其量产车型上已经装配辅助驾驶、部分自动驾驶级辅助驾驶系统产品。

  到2035年,各类网联式高度自动驾驶车辆广泛运行于中国广大地区。智能网联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将叠加交汇,并实现大规模协同发展。

  公司致力于打破中国汽车产业“核心技术空心化”的局面,通过研发团队多年持续的努力,成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动机管理系统,实现了汽车动力电子控制系统的国产化,并在部分市场已经开始替代进口。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拥有已获授予专利权的专利71项、软件著作权54项,其中未包括截至报告期末已失效的专利。不存在质押、司法查封等权利受限制的情形。

  在EMS及混合动力电子控制系统领域相对于跨国EMS厂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如下:

  跨国EMS厂商一般将合资品牌整车厂或一线自主品牌整车厂作为优先保障客户。本公司将自主品牌整车厂作为优先保障客户,对自主品牌重要客户需要快速推向市场的新车型,公司采用多人多车同时进行多模块平行标定的方式,大幅度缩减了标定时间。跨国EMS厂商标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需要修改控制程序时花费的时间往往比较长。本公司程序开发和标定均属于紧密合作的部门,研发部门能实时对标定工作进行指导,标定技术人员能随时对控制程序提出修改意见,标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能很快得以解决。对中国自主品牌整车厂而言,上述两点导致本公司在新车型的开发速度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从而帮助整车厂商在开发新车型时快速抢占市场先机。

  国内自主品牌新车型投放市场后往往会根据市场反馈来增加一些新的功能或者修改部分原先的设计参数。本公司可以根据客户产品的市场竞争情况随时为汽车提供参数改动或者个性化的控制功能定制,如汽车防盗、发动机一键启动、行驶自动落锁等,增加新车型的卖点和增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灵活性。

  一款新研发的发动机出现故障,整车厂有时候很难区分是发动机本体的问题还是电子控制系统的问题,如果EMS厂商要求整车厂首先排除发动机本体的问题将会大大增加整车厂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本公司利用研发部门参与客户服务的优势,可以在整车厂没有或无法排除发动机本体故障的情况下,去诊断故障是否为EMS方面存在的问题所致,甚至可以帮助整车厂去确定发动机本体的具体故障原因。

  汽车动力电子控制系统是汽车核心和关键的组成部分,一旦有问题,通常影响到用户的使用感受和汽车厂商的品牌形象,因此与整车厂商的配合以及快捷的响应和服务显得尤为关键。公司作为本土企业,决策高效,接近客户并派驻厂工程师,保证了第一时间及时响应;其次,公司所有研发部门都在国内,有问题时可以集中讨论解决,不存在时间上的隔离,也不存在沟通交流的障碍,更不存在技术的封锁,从而可以快速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为提升客户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提供了保障。

  针对我国出租车和轻微卡领域存在油气两用车型的市场需求,公司摈弃了国内主流车企普遍采用的在原汽油车EMS基础上加装一套天然气系统将天然气的喷油量、点火提前角信号模拟成汽油信号的方案,对汽油、天然气两种燃料独立标定分别予以喷油量和点火提前角度图谱数据,针对两种燃料不同的燃烧特性分别控制,解决了加装系统存在天然气喷油和点火不能精确控制、排温过高、排放难以达标、OBD诊断不能正常使用以及切换汽油模式后油耗偏高等一系列的问题,在两用燃料发动机管理系统领域取得了技术领先优势。

  软件开发中底层程序、控制策略、功能测试等软件工程师,硬件中的电路设计、防电磁干扰设计的硬件工程师,以及熟练了解系统平台性能的标定工程师是EMS企业不可或缺的人才。跨国公司在占据中国EMS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同时,将EMS的软件开发环节放在本国,以避免技术泄露的风险。因此,国内有EMS程序开发经验的软件工程师极为稀缺。本公司自2005年成立以来软件核心技术骨干没有流失过,本公司较早实施了员工持股计划,保持了核心技术骨干的稳定。公司上市后,通过实施股权激励进一步吸引和留住了大量行业高端研发人才,公司核心技术人员增多,研发实力得到了实现了较大的提升。

  本公司自创立之初就确立自主研发的技术路径,软件开发平台的程序均由本公司研发人员自己编写,通过车辆测试发现问题,逐步改进,形成经验积累优势。本公司的软件平台之所以能不断进行功能扩展也能不断地升级换代,是因为软件程序代码是公司研发人员在长期的实验验证和大规模实车使用过程中一点一滴积累、改进和提高形成的。

  本公司产品线涵盖汽油机EMS、纯电动汽车VCU和MCU、混合动力汽车的EMS、VCU、MCU和GCU,汽油机EMS包括汽车EMS、摩托车EMS以及汽油与CNG两用燃料EMS和T-BOX产品,是国内产品线最全的自主电控系统厂商。报告期内,公司初步实现了“客户向乘用车转型、产品朝电动化转型”的发展战略,在GDI发动机领域、混合动力控制系统、MCU和VCU等产品领域持续投入研发资源,建立了深厚的技术储备,并具备量产销售经验。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报告期内,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913.37万元,同比减少1,789.52万元,下降26.70%。报告期内,公司初步完成了“客户乘用车化、产品电动化”的发展战略,实现了乘用车电控系统产品在理想等乘用车客户的装车销售;同时,公司电动化产品实现销售收入10,254.39万元,同比增长198.43%,公司在电动化产品销售上取了实质性突破。后续,公司将采取积极措施来保证客户产品的持续量产。但是乘用车EMS市场竞争激烈,电驱动产品更新换代快、竞争对手多、公司在EMS乘用车和电动化产品市场存在毛利率低、业务规模偏小的情况,如未来公司不能持续研发更新换代产品跟上新能源发展趋势、不能在乘用车EMS市场和电驱动市场取得较大份额获取规模效应,或者公司产品性能不能满足客户需求,都将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较大不利影响。

  公司能否持续保持市场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司核心研发技术人员团队的稳定和壮大发展。目前公司通过员工持股、股权激励等方式激励稳定核心技术人员团队,但公司仍然存在因核心技术人员流失而给公司的持续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带来不利影响的风险。

  2、公司产品主要为汽油EMS产品,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控系统对汽油车EMS产品有替代风险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统计,2023年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已经提前超额完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规划的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的目标。目前,公司销售收入主要集中于汽车EMS领域,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产品电动化战略”,在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控系统和混合动力电控系统领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开发了多个混动电控系统、VCU、MCU项目并取得了一定的技术成果,实现了一定的规模量产,2023年公司电动化产品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0,254.39万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0.17%。目前,公司新能源产品收入占比较小。新能源汽车飞速发展,假设电池技术取得革命性突破,则传统燃油车存在被纯电动汽车完全替代的风险,传统汽车EMS销量可能会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将对公司生产经营的持续性带来不利影响。

  经过多年的自主研发,公司已经掌握了完整的电控系统底层程序和应用层的控制策略与逻辑算法,并建立了独立仿真分析系统和标定软件工具等核心技术体系。上述核心技术体系部分内容通过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进行保护,但主要还是通过源代码保密进行保护。相比跨国EMS厂商的多重保护机制,本公司核心技术保护措施有限,存在泄密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始终坚持“客户朝乘用车转型、产品朝电动化转型”的发展的策略,公司持续投入研发资源,2023年,公司研发投入16,494.67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6.36%。2023年度公司在客户乘用车化和电动化产品方面实现了初步产业化。在乘用车市场,公司已经在理想等客户实现装车销售;在电动化产品方面,公司实现出售的收益10,254.39万元。目前,公司乘用车和电动化产品收入占比较低,若后续公司研发的乘用车项目、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VCU、MCU项目出现研发失败、研发成果无法产业化等不利情形,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1、公司EMS产品主要应用于市场份额较低的商用车N1车型和交叉型乘用车的风险

  目前,我国汽车市场的主体是乘用车中的轿车和SUV,交叉型乘用车和商用车中的N1车型在我国汽车市场中占比较低。目前,公司EMS产品主要应用于市场占比较低的N1车型和交叉型乘用车。报告期内,公司开发的主流乘用车EMS产品已经实现装机量产,实现销售收入3,492.71万元,占营业收入的3.46%,主流乘用车市场收入占比较低。若后续公司乘用车项目不能满足客户需求导致公司EMS产品无法大批量进入使用GDI发动机的轿车、SUV和MPV等主流车型EMS市场,将限制公司的经营规模。

  汽车电控系统行业客户集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除了德国博世、德国大陆能够覆盖大部分车企外,日本电装、日本日立、日本京滨、日本三菱、韩国凯菲克、意大利马瑞利都只服务于一家或少数几家整车厂,本公司客户也集中于少数几家发动机厂和整车厂。2023年,公司前五名客户(合并口径)的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为73.60%,占比较高。此外,由于整车厂在将一款车型交由一家EMS企业开发后,会倾向于将该族系所有车型交由同一家EMS企业开发,以降低车型开发成本和检测费用。同时,标定数据的借用与车型扩展也导致电控系统厂商的整车厂客户以及整车厂的电控系统供应商都会呈现相互集中的状态。未来一段时间内公司仍将会面临客户集中度较高带来的潜在经营风险,若客户的经营状况发生不利变化或合作关系恶化,将对公司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汽车电控系统行业的产品价格与下游整车价格联动的相关性较大,在汽车行业,随着竞争车型的更新换代,汽车销售价格呈现出下降趋势,从而影响到上游各个零部件行业。整车厂会利用其产业链优势地位,将整车市场价格下跌的负面影响转移至上游汽车电控系统供应商。目前,随着国产电控系统进入乘用车领域,外资或合资汽车电控系统供应商为保持自身的垄断市场地位,如果采取降价策略,将进一步挤压国内供应商的盈利空间。产品价格的下行将对公司盈利水平带来不利影响。

  4、芯片、喷油器、氧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配套体系的缺乏给中国自主电控企业带来威胁的风险

  自主EMS尚处于产业化的初始阶段,车规级芯片、喷油器、前氧传感器缺乏产业应用载体而难以国产化。跨国EMS厂商本身是这些核心零部件的供应商,很难支持这些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公司于2022年购买了大陆的低压喷油器产线年末,公司喷油器生产线正处于安装调试中,尚未大规模生产。车规级芯片、喷油器、氧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的缺失给自主品牌EMS国产化带来威胁。

  报告期内,公司业务规模持续增长。截至2023年末,公司员工人数为1,049人,较上年末增长23.12%。公司经营规模的快速增长对公司运营管理、产品研发与质量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公司未来不能结合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对管理体系进行调整优化,将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由于道路、自然环境的复杂性以及个人驾驶习惯不同,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振动、颠簸、油污、盐雾、排气腐蚀以及不同极端环境下气温、气压与海拔高度的差异决定了车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工况种类远比试验阶段要复杂。工况的复杂程度也意味着软件工程师在设计程序时不可能预见并解决所有工况下的控制策略,在数百万种设计参数与工况的组合中,遗留了尚未解决的问题就可能会导致故障。另一方面,EMS产品中除ECU外还需要配套采购多种电喷件,任何一种电喷件的质量控制不当,都可能使整个EMS出现质量问题。报告期内,公司电动化产品实现销售收入10,254.39万元,公司初步实现产品电动化的发展战略。电驱动系统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其质量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新能源汽车的正常运转和使用,公司电动化产品可能会因为产品出现质量问题而影响公司新能源业务开拓并影响公司声誉。公司面临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的风险。

  汽车行业整车厂结算后一般会有3个月的应收账款账期,因此零部件供应商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重一般比较大。报告期末,公司应收账款(含合同资产)净额为40,587.36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40.25%。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逐年增长,公司应收账款可能继续上升,如果宏观经济、行业发展出现系统性风险,公司客户发生经营困难或者与公司合作关系发生恶化,可能导致回款周期增加甚至无法收回货款,进而对公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报告期内,受芯片供应持续紧张和公司为收购低压喷油器生产线提前储备喷油器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公司存货增长较快。截至2023年末,公司存货账面价值为41,903.32万元,占流动资产比例为25.63%。如果未来公司产品出现滞销或者大幅降价等情况,可能会导致公司存货积压并给公司带来较大资金压力,使公司面临存货跌价风险,从而对公司的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公司是高新技术企业,报告期内享受15%的所得税优惠税率;公司的电控系统产品为嵌入式软件,享受嵌入式软件增值税税负超过3%即征即退的税收优惠政策;公司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如果国家的上述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将对公司的经营成果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为汽车动力电子控制系统提供商,下游汽车行业景气周期波动对公司的业务的影响较大。虽然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分别同比增长11.6%和12%。但若未来汽车销量下滑,可能导致公司订单减少,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

  汽油机通过氧传感器实现空燃比的精确控制及三元催化器对尾气的催化转化作用,可以实现低排放和超低排放;通过“电动化”电机带来的工况转移将发动机维持在稳定工况,可以实现超低排放甚至接近零排放。

  “电动化”、“混动化”以及“发动机的专用化”对电控系统提出了技术挑战,电控系统行业面临能否达到未来油耗法规要求的风险。

  根据中国汽车行业协会数据统计,2023年我国汽车出口491万辆,同比增长57.9%。目前,国际贸易环境日趋复杂,中美贸易摩擦争端加剧。公司存在部分客户的部分车型销往除中国大陆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如果未来相关国家及地区出于贸易保护等原因,通过关税和进出口限制等贸易政策,构建贸易壁垒,将对公司客户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对公司的经营业绩造成一定影响。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0,848.11万元,同比增长41.6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913.37万元,同比下降26.7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3,346.26万元,同比下降17.73%。

  报告期内,公司在稳定商用车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坚持“客户向乘用车转型、产品朝电动化转型”的发展战略,依靠技术研发创新而获得生存空间,始终坚持技术研发投入,大力提升公司的技术和产品水平。2023年,公司缸内直喷EMS产业化落地,开始在乘用车市场装车并实现销售收入;紧跟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坚持产品朝电动化转型,持续在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能源汽车领域进行技术布局和产业储备,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产业化取得重大突破。2023年公司在电动化产品上(含VCUMCUGCU等)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0,254.39万元。

  公司始终将技术的研发创新视为公司发展的基石,产品与技术的不断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公司将持续研发投入,在GDI乘用车、电动车VCU和MCU、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系统领域持续投入研发资源,提升技术领先优势,拓展在乘用车、电动化领域的产品应用。

  人才是保持公司持续创新能力和能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公司将根据业务发展计划与战略布局,不断引进专业人才,优化公司人员结构,制定和实施持续的培训计划,着重培养储备人才,并不断的提高绩效评价体系和人才激励机制的水平,实现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公司将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持续优化采购管理和生产体系管控,提升原材料的采购规模和议价能力。采取集中采购、引入有竞争力的新供应商等方式,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同时,公司的研发和工程部门对产品做技术性降本,从模块化设计到自动化生产,全方面加强成本管控。

  公司将严格按照《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对境内上市公司的要求规范运作,持续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决策和用人机制,充分发挥董事会在重大决策、选择经理人员等方面的作用,通过管理提升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公司将根据业务发展规划及企业资本结构制定公司融资计划。公司将在合理控制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前提下,根据公司发展的策略规划,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同时,公司将聚焦核心业务,充分的利用资本的力量,在进一步夯实主营业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与主营业务业相关的外延发展机会,以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努力为投资者创造价值。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长和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汇川技术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阳光电源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蓝海华腾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新产业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国新能源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精进电动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菱电电控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