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振器

  • 米6体育:收藏!天津发布城市更新行动计划!中心城区足足16项更新工程!
米6体育:收藏!天津发布城市更新行动计划!中心城区足足16项更新工程!

收藏!天津发布城市更新行动计划!中心城区足足16项更新工程!

  • 产品描述:收藏!天津发布城市更新行动计划!中心城区足足16项更新工程!
  • 来源:米6体育
  • 时间:2023-10-18 07:35:30
  • 在线订购

  采取了搞发展,扩投资,激楼市,稳就业,促销费.....组合拳。释放出大抓经济的“速”与“劲”的强烈信号,用

  讲真,这两年,天津在城市更新上下了大功夫,发布了一系列重磅文件,启动了多个城市更新项目,从目前呈现结果来看,成绩是漂亮的。

  此次文件内容多,信息量大。我们重点分享一下中心城市在城市更新方面的大举措:5 项提升计划,16 项更新工程。

  中心城区这些重点片区将迎来大变化:环天南大周边地区、美院片区、文化中心周边地区、陈塘庄热电片区、设计之都片区、解放北路金融街、津龙湾片区等。

  ——打造天南大科创学圈。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打造科学技术创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科创服务生态圈,形成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依托天开高教科创园“核心区”建设,发挥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周边科研机构等骨干战略科技力量,统筹楼宇、土地等空间载体资源,更新利用存量空间,加强高水平载体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支撑体系;推进老旧社区改造,为创业者提供高品质、低成本生活空间。

  ——打造环高校创新创业圈。充分的利用天津科技大学、天津美术学院等高校资源,带动周边存量资源改造提升,推动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探索“学科+人才+产业”的区域创新发展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打造科技应用转化基地。依托华苑科技园,形成科技成果应用转化高地。高质量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探索国际科学技术合作新模式、新路径,深化“一带一路”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加快培育科技服务、专利转化、信息技术、法律咨询等专业化服务业,完善线上线下一站式综合服务载体空间。增加高端商务酒店等生活性服务业配套设施。鼓励工业园区按照绿色工业园区标准做厂房更新,提高用地使用效率,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推进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华苑科技园与周边街道深层次地融合、资源共享互补,提升园区综合配套水平。依托卓朗工业软件园等科技园建设,打造专业化、特色化科技园。

  ——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以中央活力区内海河两岸、中央商务区、中心商业区、文化中心周边等区域为重点,形成特色鲜明、业态高端、功能集成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标志区。统筹存量商务楼宇资源,做强楼宇经济,培育壮大研发设计、金融、商贸、文旅、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定向引聚高端商务服务业主体,强化功能集聚。结合海河沿岸公共空间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推动两岸功能升级和活力提升。

  ——提升金融服务集聚效应。服务和平区、河西区等相关区域金融街建设,持续优化楼宇与商务商业资源配置,逐渐增强金融资源集聚效应和服务支撑作用。全力支持科创金融、产业金融、数字金融、航运金融等重点金融产业高质量发展,将金融街打造成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的核心区。加快既有建筑改造、修缮和利用,坚持以整体规划加“一楼一策”方式推进闲置楼宇商业化盘活。提升楼宇服务能级,营造功能齐备、绿色智能、舒适便捷、现代靓丽的办公环境。丰富完善周边高端消费业态,加大优质商务和会议服务供给,提升商业商务配套高端化水平。优化停车设施建设和泊位供给,实现交通基础设施服务便利化。

  ——推动“设计之都”载体建设。重点建设海河柳林“设计之都”核心区,充分挖掘设计之都周边低效载体资源和高校资源,借助陈塘科技商务区及北方设计联盟区域优势,全力发展信创软件设计、数字设计、文化创意设计、建筑工程设计等产业,形成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聚区。

  ——提升滨江道——和平路等地标商圈。按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商贸中心城市建设目标,提升滨江道、和平路两条主街,持续深化全国示范步行街改造提升工程,提升产业能级和业态形式。注重劝业场等历史风貌建筑的活化利用,探索传统商圈新型服务功能,推动传统商业向智慧商圈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支持后街自主迭代更新,融合丰富历史资源和特色街区文化,形成充满烟火气的休闲生活体验区。

  ——推进老城厢——古文化街等传统文旅商圈。加大文旅资源整合力度,探索传统商业街区、商业综合体及周边存量低效资源利用,促进新场景新业态落地,形成若干主题鲜明的商业活力片区,引领消费升级。

  ——发展质量升级。全力发展人工智能、云计算、数字文化创意、工程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以数字技术为驱动,以应用场景为牵引,引导产业链条和业态集聚发展,聚链成群、以链强业,全方面提升产业聚集度、整体协同度。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产业体系升级。通过园区“腾笼换鸟”“退二进三”,鼓励产权单位通过厂房租赁、企业资产重组等方式实现市场运作,释放存量资源形成新空间供给,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推动棉三等创意产业园提升,实现产业体系升级。

  ——土地利用效益升级。建立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的资源配置制度,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布局,保障产业用地规模,推进工业用地改造升级和集约利用,持续完善新型产业用地兼容利用等政策,提高产业空间使用效益。

  ——分类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完成 2000 年以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重点实施基础类改造,着力改善满足居民安全需要和基本生活需求的内容,最重要的包含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和雨污混接改造提升以及建筑物屋面、外墙、楼梯等公共部位维修等,因地制宜推进老旧小区合流制改造等。对停车场、充电桩、建筑节约能源改造、加装电梯、适老化改造、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完善类、提升类改造,结合条件,应改尽改。充分挖掘和利用存量资源,增加文化设施供给。推进相邻居住社区及周边地区统筹规划建设、联动改造,加强各类配套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共建共享,推动 15 分钟生活圈建设,基本补齐既有居住社区设施短板,加快 5G 基站建设。优化社区商业布局,充分的利用老旧小区内边角地、插花地配建生鲜超市、菜店,打通“最后一公里”,采取“一店多能”、服务叠加等方式发展微利业态,标准化菜市场替代率达到 100%,提升便民社会化服务水平。

  ——完善社区治理机制。坚持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发挥政治引领、综合能动、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作用,将社区治理能力建设融入改造过程,促进小区治理模式创新,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完善小区长效管理机制。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优化网格管理服务,加强大数据智能化应用。提升居住社区物业管理上的水准,提高物业管理覆盖面,不断满足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

  ——推进非成套住房改造。针对没有独用卫生间或厨房的非成套住房,以及经鉴定确定的危险房屋,按照保护类、改建类、重建类三种方式来进行成套化改造,完善功能设施。对保护性建筑,积极开展整修,改善居住条件,留住城市历史记忆。对建筑结构差、安全标准低等不具有保留价值的非保护性建筑通过拆除重建,适当增加居住建筑面积实现成套化;对建筑结构具有保留价值的非保护性建筑,通过调整房屋内部空间布局或外部扩建,增加独用厨卫设施实现成套化,提升住房安全和使用功能。力争基本完成保护类老旧房子改造提升,全面启动改建类、重建类老旧房子改造提升。

  ——加强小户型住宅合理规划利用。盘活存量住房资源,重点推动 70 平方米以下小户型存量住房转化为保障性租赁住房,构建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围绕构建租购并举住房制度,探索通过置换、租赁等转移房屋使用权,多措并举满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阶段性住房需求。推进一批70 平方米以下小户型存量住房转化为保障性租赁住房示范项目。

  ——提高托育和教育设施水平。支持各类主体利用存量低效用地和商业服务用地开展托育服务,鼓励各区将老旧小区中的国企房屋和设施以适当方式转交政府集中改造并用于发展托育服务,全市每千人口拥有 3 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4.5 个,普惠托育服务比例达到 60%。优化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布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在完成“十四五”目标(85%以上)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求持续强化提升。

  ——补齐社区养老设施。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居住区建设补短板行动等工作,统筹利用公有住房、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等存量资源,通过补建、购置、置换、租赁、改造等方式,因地制宜配齐城市居住区养老服务设施,规范居住区养老服务设施移交和使用。推动居住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并完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设施,15 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逐步完善。

  ——补齐社区体育健身设施。推动社区健身设施更新换代,建设一批社区全民健身中心、健身步道等小型综合性体育设施。倡导复合利用模式,鼓励社区体育设施与文化、教育、商业、残疾人康复等场地设施共建共享,鼓励灵活建设非标准健身设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 2.7 平方米以上。

  ——补齐医疗卫生设施短板。全面推动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对已建成居住区未达到国家和本市相关规划和规定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建设、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予以配置,居民步行不超过 15 分钟能到达 1 所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 6 张。

  ——推进“植物园链”建设。全力推进新梅江公园、柳林公园等项目建设,积极推动刘园公园、程林公园等拟建项目开展前期工作,着力构建城市公园体系和连通中心城区内外的生态廊道网络,绿地总量、绿地质量显著提升。

  ——推进城市公园建设。优化提升现状公园,补充完善儿童游戏、休闲游憩、运动康体、公共服务等设施功能。利用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等改造建设“口袋公园”,新建提升改造口袋公园 300 个左右,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公园绿地覆盖范围进一步提升。

  ——加快河湖治理与修复。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加强一二级河道环境治理及水生态修复。合理优化岸线布局,严格岸线空间管控,促进岸线资源整合优化和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强化河湖长制,加强河湖监管巡查,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进一步巩固水生态保护治理成效。

  ——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持续扩大星级绿色建筑规模,健全绿色建筑激励政策措施,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达到 100%,一星级及以上等级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增绿色建筑占比达到 30%。

  ——持续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针对建设年代、结构及形式等房屋特点,制定差异化改造清单,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既有建筑节约能源改造。推动 150 万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节约能源改造,鼓励公共建筑实施节能改造,进一步提升节约能源的效果,建成公共建筑节能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建筑节能检验测试管理。积极探索政府、市场、用户合理分摊机制。

  ——推行绿色建造、智能建造。加强新技术推广应用,发展装配式建筑,推进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发展,推广预制装配整体式建筑。国有建设用地新建民用建筑具备条件的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实施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推动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培育智能建造产业基地。

  ——推广新能源利用。以碳达峰、碳中和为抓手,持续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利用,优先使用太阳能、空气能等绿色能源。持续提升建筑、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水平,城镇建筑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替代率达到 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

  ——保护好运河及沿线文化遗产。开展文物影响评估和考古调查、勘探工作,组织运河沿线文物保护修缮。传承好大运河文化精神,深度挖掘、积极阐释大运河千年历史的文化印记、滋润美好生活的文化力量、凝聚民族精神的文化精髓,讲好运河故事。利用好大运河及沿线资源,加快打造大运河、海河文化旅游带,促进沿线文商旅融合发展,重点打造南开区古文化街旅游休闲街区、红桥区三条石街全域旅游示范街。

  ——统筹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以五大道、一宫花园等 14 片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保护传承为重点,整合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深化保护规划,完善保护利用政策,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打造特色商业街区、高端服务业聚集区,统筹推进历史人文保护和城市功能提升。五大道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布局多元业态,提升改造区域夜景灯光,推动五大道精品文化旅游景区及国家 5A 级景区创建。以一宫花园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为基础,扩展至意式风情区,打造特色商业街区、高端服务业聚集区、城市会客厅三大工程,扩展核心步行区,构建开敞空间系统,为各类展演提供载体空间。鞍山道、劝业场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全力发展后街经济,提升改造鞍山道沿线绿化,打造一批小众潮牌、特色风情餐饮等各具特色的主题街区。解放北路、解放南路、泰安道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重点完善高端商务配套设施。承德道、赤峰道、中心花园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重点盘活承德道街区内空置小洋楼资源,打造赤峰道时尚消费文化旅游购物带。老城厢、古文化街、估衣街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加大文旅资源整合力度,依托特定街道打造开放式创意文化艺术街区。海河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依托沿河特色建筑、商业综合体、沿河步道,优化沿河商业节点空间业态,统筹推进历史人文保护和公共服务提升。

  ——加强文物和名树古木保护。严格落实文物保护工作各项要求,加强历史风貌建筑房屋安全查勘和保护修缮工作。开展城市大树调查保护工作,建立城市树木保护体系,城市更新中坚持应留尽留,全力保留城市记忆。不破坏地形地貌,不伐移老树和有乡土特色的现有树木,做到不擅自迁移、砍伐树木。建立城市树木保护体系和古树后备资源库,做到“一树一策”,科学管护。

  ——推进小洋楼招商。充分挖掘小洋楼资源,加大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和活化利用,强化红色资源中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积极引入新业态,统筹招商入驻与消费配套,探索区域整体规划、整修、利用新模式,构建洋楼经济发展新格局。

  ——全面规范户外广告。集中治理违法广告,维护城市天际线、道路景观线,确保建筑立面秩序井然、干净整洁。推广户外广告牌匾设置新理念、新技术应用,打造示范街区、城市道路和景观节点,着力提升城市市容景观环境品质。

  ——提升街景立面品质。对沿路公共空间的立面品质和特色景观做全面梳理,对高品质商圈和商业步行街街景立面元素实施重点改造提升和有机更新,展示天津城市景观独特魅力。

  ——打造灯光夜景体系。发挥海河景观引擎作用,构建海河沿线设施的夜景灯光体系。推动升级重点道路、特色地区夜景灯光效果,服务夜间经济,丰富夜间消费体验,对新楼盘、新商业综合体等设施落实夜景灯光“四同步”,形成多点闪耀格局。

  ——实施燃气等老旧管网改造。基本完成城市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任务,持续改造供水、排水、供热等老旧管网,推进合流制改造工程,对五大道等不具备雨污分流改造条件的地区,以截流调蓄方式为主;对于雨污分流主干管网已实施地区,推动区属排水管网合流制排查,实施河西、津南等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建设雨污分流管道或截流调蓄池,完善系统功能。

  ——提升市政公用设施保障能力。实施凌庄水厂、张贵庄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新建改建一批能源场站,南部区域逐步完善以热电联产为主体的多热源联合供热一张网。在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因地制宜推进综合管廊建设。

  ——持续推进全域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滞和缓释作用,老旧小区因地制宜采用提升小微绿地、改造透水铺装等措施,控制外排雨水峰值流量。提高河道外排能力、优化排水分区、完善雨水管渠系统建设、增加雨水调蓄能力,全方面提升城市防洪排涝水平,非系统性易涝积水点保障能力全方面提升,历史遗留积水点基本消除。

  ——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全力推进在建地铁建设,地铁 4 号线 号线等工程完工,推动东北角站“一站两区间”建设,通车总里程超过 500 公里。推动 TOD 一体化更新,优化轨道交通接驳系统,逐步提升轨道交通服务水平,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以上。

  ——完善城市路网体系。优化路网结构,完善主干路建设,畅通次支道路微循环,加快形成“窄路密网”格局。建设海河柳林、解放南路、天津西站周边等区域路网,支撑城市重点区域发展。

  ——增加停车设施供给。推动老旧小区挖潜增建停车设施,加大基本停车供给。在具备条件的老旧小区周边次支道路设置限时停车区域,缓解停车难问题。推动传统商圈、医院、学校周边停车设施建设,设置一批临时停车位。综合运用配套政策,多措并举加强公共停车设施建设,建设一批公共停车场。

  ——改善慢行交通环境。推动专用自行车道建设,提升重点商业项目周边过街环境,具备条件的新建立体过街设施,满足居民过街需求。优化共享自行车停放管理,打通接驳最后一公里,探索共享自行车与社区居民出行充分衔接。具备条件的地区规划潮汐停车区,引导用户“停车入位”。

  ——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治理模式和手段创新,下足 “绣花”功夫,完善更新区域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提升数字治理水平,快速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打造智慧城市的基础操作平台。拓展智慧应用场景,推进 CIM 平台与各信息平台的融合共享。加快建设智慧住建服务平台,构建全生命周期的住房和城乡建设智慧化管理服务体系,实现模块相互连通、数据信息共享、全部带图作业,打造高标准服务、高效能管理、精准化决策的支撑体系。实施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推进 5G 网络实现全覆盖,打造全国领先的信息基础设施标杆城市。

  ——持续提升房屋设施抗震防灾安全性能。落实国家相关规定,加快实施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和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开展重大基础设施地震灾害风险摸排及评估。推动新建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广播电视等建筑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采用隔震减震等技术,逐步消除城市抗震隐患。

  ——提升消防应急能力。在历史城区、建筑密集区、大型商贸区、人口密集区、大型地下空间等,合理布点消防站。补齐老旧房屋和老旧小区消防安全设施短板,畅通消防通道。压实产权人、使用人责任,加强楼宇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

  ——加强避难场所建设。完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建设,重点推进中心和固定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每区至少完成 3 处以上。依托水西公园、水上公园、梅江会展中心等设施,推进市级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全市人均避难场所面积达到 1.5 平方米。

  除了中心城区,文件中对环城四区、滨海新区、远郊五区有细致的更新策略。同时,这份重磅的城市更新行动计划,是一个五年计划,从2023年到2027年。